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创投经典之战!3年3倍,IRR90%,医疗界“华为”迈瑞医疗回A股一周年!基石资本张维:没有很强的信心,绝不会下重注

2019.12.20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image.png


A股上市一年,作为医疗界“华为”的迈瑞医疗,市值已涨到私有化时的四倍。即便是上市前入股的投资机构,应该也没想到涨幅会如此惊人。
当初,迈瑞医疗创始人徐航在私有化回归时,询问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这次投资迈瑞医疗的期望回报率是多少?
张维说,3年1倍没有问题。并且毫不犹豫地重仓了数亿元。
如今,迈瑞医疗的表现远超预期。在2016年迈瑞医疗私有化回归接受基石资本等投资机构投资时估值超过500亿元,而在目前拥抱核心资产的大背景下,迈瑞医疗市值最高曾达到2400亿元。3年时间,涨幅超过3倍,基石资本投资迈瑞医疗的内部收益率(IRR)近90%。



迈瑞起家:用高性价比杀出重围

80年代、90年代,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了一批当今已成长为巨无霸的公司。
1991年,李西廷、徐航与成明和三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离开了中国医械界的“黄埔军校”安科公司,一起成立了迈瑞医疗。在迈瑞做的事,和他们在安科做的,也并没有什么大不同:面向临床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当时,华为也不过才成立了4年时间。
创始人之一的徐航讲起曾经的创业艰难,仍然历历在目:第一次去北京参加展会,只租得起半个展台,他一人身兼销售业务员、技术工程师等数职,口水说干,才有人愿意了解这个全新的品牌。但有了第一个客户,迈瑞的生命力开始体现出来:从乡镇农村医院等中低端市场起步,以高性价比吸引客户,同时加大自主研发,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但当时国内的医疗器械市场,中高端都被西门子、飞利浦等外资企业把持。
到了2000年,迈瑞开始通过贸易出口的方式进军海外市场。早期的模式是参加海外展会,寻找合适的代理商,进行粗放式的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欧美几大医疗器械巨头的垄断地位,医疗器械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迈瑞凭借着高性价比,开始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并在2001年-2008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0%。
并购是全球医疗器械公司成长的主要策略之一,迈瑞亦是如此。通过并购整合,迈瑞不仅获得了新技术,还打开了海外市场。2008年至今,迈瑞先后收购了美国Datascope的监护业务、Zonare、武汉德骼拜尔、深迈瑞科技、北京普利生及上海长岛等公司。尤其是2008年3月,迈瑞收购了全球最古老的监护品牌——美国Datascope(DSCP.NASDAQ)监护仪业务,同时获得了Datascope在欧洲的分支业务,同年,其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子公司成立;与此同时,迈瑞医疗还整合了Datascope的管理及销售团队,由原来的分销、代理商模式转变为本地化营销的直销模式,依托本地化的营销团队,迈瑞医疗逐步打开欧洲市场。而2013年收购Zonare,则帮助迈瑞撬开了高端医院,包括梅奥、约翰·霍普金斯等的大门。


如果回顾迈瑞前20年的发展,和以华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有着一样的轨迹:用高性价比打败高高在上的外资巨头,然后重金投入研发,再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迈瑞在资本市场上选择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考虑到国外资本市场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以及提高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迈瑞当时的选择无可厚非。

image.png


成功投资的关键:对估值体系和成长性的把握

迈瑞2006年在美国上市,当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仅为人民币15.1亿元和3.6亿元。在美国上市8年后,迈瑞做到了人民币80.9亿元的收入和11.8亿元的净利润。
给迈瑞医疗进行估值并不容易。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主要考虑上市的可行性和成长性,往往忽略了不同资本市场的估值差异。以迈瑞医疗所在的医疗器械行业为例,在当时的美国市场,美国同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30倍,迈瑞在退市前的市盈率是19倍;美国同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是10%,迈瑞是16%。而国内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超过40倍,平均利润率超过15%
因此,中美两地资本市场的差异,让迈瑞的估值长期大幅低于A股上市的同行业公司。迈瑞医疗决定私有化公司并回归A股。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最终在2015年11月,各方以28美元每股的价格达成了协议,并在2016年3月完成私有化交易。
私有化后的迈瑞,开始准备回归国内资本市场。2016年下半年,迈瑞进行了增资扩股,引进了基石资本、深创投、国寿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其时,国内股票市场刚刚经历了三轮股灾,市场的整体估值,尤其是创业板,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调。对于投资机构而言,2016年整个市场信心不足,迈瑞医疗私有化增资扩股的估值超过30倍,而私募股权机构在一级市场大多数的项目投资估值都在20倍以下。二者之差,一目了然。彼时,在迈瑞医疗增资扩股之际,很多私募股权机构频频接触迈瑞医疗,但高估值吓走了大多数投资机构,敢于下注并下重注的机构更少。因此,如果没有对迈瑞的很强信心,绝不会下重注。而除了资金上的支持,基石资本也为迈瑞提供了持续的投后服务。
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如此解释投资迈瑞的原因:
第一,迈瑞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同时作为一家在纽交所上市多年,并且顺利完成私有化的企业,迈瑞的规范性没有问题,因此迈瑞回归A股上市没有悬念;
第二,迈瑞医疗的高增长仍将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两个原因,让投资迈瑞有了很高的安全边际。张维是一个敢于重仓投入有安全边际企业的投资人。他很清楚,拥有了安全边际,就有很大概率带来高回报。


资本市场的不同特性对估值的影响巨大,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不同的上市地点,估值差异巨大,A股给予的估值更好,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高的年份有60、70倍,目前最新估值分别为26、43倍;美国股市在上涨十年后,目前标普500估值为23倍、纳斯达克是31倍,在此前的多数时间里,美股作为一个成熟市场,估值要低于A股市场;香港市场目前最新估值仅有11倍,估值最低。
“从投资角度来讲,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是含糊的,而不是坚定和尖锐的,你在投资回报上一定是有天壤之别的。”张维说。
在迈瑞私有化之前,基石资本就已经有计划投资迈瑞,但最终因为创始人的私有化计划而错过了。迈瑞在回归A股前进行的增资扩股,让基石得以有机会重新审视迈瑞并最终确认入股。张维认为,迈瑞原有的优势没有因为从美股退市而减弱,此外,迈瑞持续的高比例研发投入,超越国内绝大多数器械公司的经销商管理体系,以及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趋势,都保证了迈瑞回归后仍然会有很高的成长性。
能在重新上市前获得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上市后股价又持续上涨,并不代表市场对迈瑞没有质疑,包括医疗器械市场是否还有足够的成长空间、目前迈瑞的估值是否透支了未来的成长性等等。
对于迈瑞回归A股后的表现,张维坦言,确实超出了当时的预期。但目前二级市场对龙头企业、白马股的追捧,是基于企业的良好业绩,而迈瑞业绩的持续增长,满足了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选择标准。短期来看,医疗行业的政策红利,包括分级诊疗等,还将给企业带来足够的成长空间。长期来看,进口替代是大势所趋并正在加速,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张维曾经说过,企业成功是存在标准答案的:第一,要有清晰的战略以及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建立组织体系和研发体系;第二,唯有企业家精神,才是带来百倍回报的根源。
迈瑞过去20多年的成长较好吻合了这个答案。从成立之初,公司从来没有偏移过自己医疗器械的主业。创始人花了近30年的时间,聚焦在如何把国产医疗器械做得更好。
在正确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走到罗马,只是时间的问题。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