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4月13日-15日,基石资本2018年年会将在大梅沙京基喜来登大酒店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连接”,我们邀请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及博导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包政、华夏基石管理咨询团队合伙人施炜、斯坦福大学教授Ronald P.Fedkiw、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庆节等各界名人大咖集聚一堂,思想激荡,敬请期待。
本文摘自王庆节《2012年8月北大通识教育讲座:海德格尔与哲学的开端》,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云山论道。
苏格拉底:为哲学辩护

如果哲学的精神就是一种理性、反思、批判、创新的精神,哲学就是遵循这样的精神去探究、发问人类知识、思想和生活中的那些最基本和最深层的问题。这一对哲学的基本理解第一次出现在苏格拉底那里,出现在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的辩护,而这个辩护后来被他的学生柏拉图记述下来,流传开来,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和读到的《申辩篇》。
前面我们说过,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的辩护不应当仅仅被读作对自己个人的辩护,而应当首先读作是为哲学这样一个在当时人们眼中全新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辩护。而正是这一辩护使得哲学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地闪亮登场,也使得苏格拉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科学精神的奠基人。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苏格拉底究竟如何为自己,为哲学本身进行申辩的。

《申辩篇》全篇分为三个自然章节,据说它们对应的是当时雅典法庭审判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判罪阶段,即控方和被控方就是否有罪进行指控和申辩,然后审判团据此判决是否有罪。如果有罪,就进入第二阶段即判刑阶段。在这一阶段,被控方就控方提出的刑罚建议进行申辩,并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刑罚,然后审判团据此裁定最终的刑罚。第三阶段为判决之后,被控罪方尚有最后的机会对判决作最后的结语。在这场审判中,苏格拉底是被控方,所以他一共有三次讲话的机会,这三次发言就构成了《申辩篇》三个自然部分。明显,这三部分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第一部分即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罪的申辩占了全文几乎四分之三的分量,正是在这个部分,苏格拉底借为自己申辩的机会向人们讲述了人类思想史上对哲学的第一个基本理解。
在我看来,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申辩,就像是一个双重主题的变奏,一个主题是为其个人进行申辩,这也是《申辩篇》中的表层字面意思,但另一个主题则更重要,是为哲学作的申辩,它有着更深层的哲学内涵。因此,我们阅读《申辩篇》,需要将这两重意涵交织起来理解。例如,《申辩篇》的前五节可以看作是全部申辩的导言。在这个导言中,苏格拉底并没有急于为自己辩护,而是对即将到来的申辩进行一些深层次的,也是导引式的铺垫与说明。第一节开场伊始,苏格拉底就对审判团说,请你们不要相信控方对我的指控,因为他们说的东西都不是真的,而我在法庭上对你们说的才是真的。这是此段文字层面所表达的意思,但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出,这里的核心词是“真”或“真理”。因此,苏格拉底开宗明义,实际是想通过这段话说明,哲学活动的唯一目标是真理,而不是其它。第二节中,苏格拉底请求法庭原谅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中的说话方式,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话方式,而这种方式与众人的说话方式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苏格拉底的说话方式是怎样的?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喜欢在雅典的市场上与人交谈,发问和追问问题,他的说话方式是一种特别的问答式对话,后来这被称为是“诘辩法”和“辩证法”,苏格拉底以这种对话方式闻名全城。但在这里,苏格拉底实际想说的是,哲学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和说话方式,这种说话方式与众人日常习惯的叙事性的说话方式截然不同,甚至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才说,他在雅典民众的眼中就是一个“怪人”。这里仅仅是说苏格拉底是一个怪人吗?还是暗指哲学家在民众眼中实质上就是怪人,因为他设定了和常人不同的活动目标与说话、行为方式?接着,在第三到第五节,苏格拉底向法庭讲述了他将要为自己申辩的两个步骤,即第一步他将回答那些缠绕他一生的“流言蜚语”,因为正是这些流言蜚语最后导致了对他的正式指控,将他抛上了今天的审判台。第二步,他将回答对他的正式指控:1)他的所作所为败坏了雅典的年轻人; 2)他不信城邦的神。苏格拉底在这里似乎更看重那些“流言蜚语”,不仅是因为这些“流言蜚语”最终导致了将他带到审判台前的正式指控,更因为“流言蜚语”对于大多数在座的年轻人来说长久以来就一直存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而且,尽管它们到处传播,却没有人为它们负责,所以即使苏格拉底今天想要反驳它们,也找不到任何具体反驳的对手。因此,苏格拉底将之比拟为“阴影”,并把他将要进行的申辩称之为“与阴影作战”。苏格拉底这里仅仅说的是围绕他个人展开的“流言蜚语”吗?“流言蜚语”作为“阴影”还可能指向什么?我们知道,在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以及后世哲学的发展中, “阴影”一直是一个哲学性的“隐喻”,它用来意指我们与生俱来的传统偏见和先见,它们在未经哲学学习和反思的众人那里,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东西,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东西,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视为“天经地义”,从未想到要去省察一番的东西,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就将之设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前提。苏格拉底将他的申辩,同时也就是哲学活动视为“与阴影作战”,这也就是向我们预示出哲学作为人类批判性、创新性、反思性的理性活动的本质。这和后面将雅典城邦比拟为体态庞大臃肿、懒于运动的牛马,将哲学家比拟为不断蛰刺、骚扰它们,使之不断起身,得以运动和革新的“牛牤”、“牛蝇”的说法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和阴影作战”

哲学是和“阴影”作战。这个阴影既可泛指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传统偏见,也可以具体指人们对哲学的偏见。哲学,在苏格拉底的时代,还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人们所知甚少,所以毫不奇怪,人们习惯用传统的方式来看待哲学。如前所述,苏格拉底的申辩从对他的“流言蜚语”的澄清和批驳开始,正是这一澄清与批驳,苏格拉底给我们讲述了他对哲学作为“爱智慧”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解释。
什么是对苏格拉底的“流言蜚语”呢?在《申辩篇》的第六节,我们读到下面的一段话:
[人们都说,]苏格拉底的罪过在于,他忙于研究天上的事情和地底下的事情。他玩弄词藻,巧舌如簧,并将这样的玩意儿教予他人。你自己可以到阿里士多芬的喜剧中去看[这般的形象]。1(1 参见 Plato, Apology, trans. G.M.A. Grube, 19b-c; in Plato Complete Works, ed. John M. Cooper,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ett Pub. p.20.)
从这段“流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格拉底“忙于研究天上和地底下的事情”直接引向苏格拉底“不信城邦之神”的指控,而“玩弄词藻,巧舌如簧,并将这样的玩意儿教授他人”则引向另一个指控,即“教坏年轻人的灵魂”。而且,苏格拉底还提出一个例证:阿里士多芬的喜剧作品。阿里士多芬是什么人呢?阿里士多芬是希腊的著名的喜剧作家,诗人,代表的是大众意见和历史叙事的传统。
面对这样的流言和指控,苏格拉底会如何澄清与反驳呢?苏格拉底看出,这些流言是人们将哲学家与当时的自然学家,即科学家的前身以及与智术师混淆的结果。所以,苏格拉底从两方面予以反驳。首先,苏格拉底指出,他并不具备自然学家的知识,他本人并不属于这群人,这是人们以讹传讹的结果。至于“玩弄词藻,巧舌如簧”更是当时人们对“智术师”的偏见。智术师是当时希腊的一批教授辩论术的职业教师,他们以教人修辞、辩论为生,被认为是仅仅“爱语词”的人。当时许多著名的智术师都和苏格拉底有交往和友谊。尽管苏格拉底认为智术师作为一门职业并无不当,而且,如果一个智术师确有真才实学,教学上尽心尽职,适当收费也无可厚非。想当年我们的孔老夫子虽然倡导“有教无类”,也是要收三条干肉作为“束脩”的嘛!不过,苏格拉底在这里反复强调他不是智术师,因为他不收费。为什么“不收费”这般重要,直弄得我们这位苏老夫子在这里又要赌咒发誓,又要找人作证呢?实际讲来也很简单,前面我们讲过,在苏格拉底的眼中,哲学的目标只是“真理”,别无其它。所以,哲学不是“爱词藻”,也不是爱“金钱”或者是去爱其它的什么东西。
(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
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2000-)。美国杜兰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北京大学(1983-87),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1993-95),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1995-2002)。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西方欧陆哲学,东西方比较哲学和道德哲学等。近期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翻译、理解与解释》(2017(编)),《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2016),《海德格尔与哲学的开端》(2015)。译著有《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2015),《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2011)等。曾参与翻译《存在与时间》和参与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0卷)。
更多基石2018年年会大咖观点:
(编辑:韦依祎,责任编辑:魏锦秋,审阅:杜志鑫)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