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基石资本张维:共享工程师红利 与科创企业一起成长

2018.01.16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过程中,以华为、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跃升为世界一流企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才有了坚实支撑。目前,国内已经具备发展大规模科技创新的三个主要条件:市场、资本和人才,科技创新的巨大机会正在中国涌现。

  中国科技创新的三个阶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无论是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在很多关键领域和节点进行了“卡位”,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内在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把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之前,外资企业在中国躺着赚钱。当时中国企业生产高科技产品的能力比较弱,大部分产品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在这个阶段外资企业的科技产品在中国供不应求,外资企业在中国获得了较高利润。

  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2014年,以复制、仿制和模式创新为特点的国内科技企业在国内市场大获成功。在此基础上,造就了2009年至2015年创业板和中小板的繁荣,不过这类企业大多不掌握核心技术,经历了快速扩张,目前正面临严峻的经营业绩压力,亟待转型和升级。

  第三阶段是2015年之后,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和资本投入,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中国正走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部分企业甚至走在世界前列,这些企业也具备了坚实的基本面和发展基础,它们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资本市场的推动力,部分企业甚至有望成长为全球细分行业的领导者,成为千亿美元市值的巨头。

  

image.png 

基石所投企业:AI视觉独角兽企业商汤科技

  

   “工程师红利”正在来临

  在第三阶段,对于中国科技创新来说,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正在来临。

  目前中国工程师红利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中国培养了上千万的大学生和上百万的研究生。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培养了7000万大学毕业生和500万研究生,其中,仅2017年,中国本科毕业生人数就在800万左右,研究生毕业人数在58万左右。

  二是高级留学人才回国成潮流。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4%增长至2016年的82.2%。

  三是外企高管及核心人员离职,纷纷加入国内公司,无论是微软、谷歌还是其他企业,均有人才回流至国内公司,这些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管理经验,为国内公司带来了强有力的补充。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工程师红利正凸显出来,相对于悲观的论调,我们看好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尤其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医疗健康、文化传媒等行业的投资机会。


  与科技创新型企业共同成长

  2016年上半年,伴随着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戴密斯·哈萨比斯领衔团队开发的阿尔法狗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谷歌研发的自动驾驶也崭露头角,人工智能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早在两年前,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发现,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真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特别有利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实力与发展阶段,与美国相比基本算是同步,因此我们先人一步抢入人工智能赛道。2017年初,我们投资了居于中国人工智能前列的商汤科技。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从不足5000辆狂增至51万辆,保有量从1万辆提升到100万辆。进入2020年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进入高速增长期,2025年产销量有望达到800万辆,203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有望达到汽车总销量的40%,约1500万辆。

  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国目前最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制造业的代表,但是在详细分析我国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时,我们看到中国在集成电路芯片领域的明显短板,同时也看到国家的战略性布局。在“缺芯少屏”的背景下,中国经过多年持续的大规模投入,从2017年开始,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的显示屏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开始占据了领先地位,我们相信,集成电路芯片产业也正在重复显示屏行业的崛起之路。

  正如华为任正非所说,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我们看到,华为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投入,成为通信领域的世界企业。我们相信,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中国国力的强盛之路将伴随着中国科技的崛起之路。

  下一个十年,中国将有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冒头出来,作为投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与这些企业一道成长。

本文原载于:《中国证券报》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