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7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11月16日,由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主办的“变革中的中国创投业:机遇与挑战”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基石资本合伙人陈延立受邀参加了主题为“面对创投体制新变革,如何寻找与把控投资退出新机遇”的圆桌论坛。
陈延立表示,投出好项目才是退出的关键。

主持人:在基石资本过往的案例当中,在退出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我们分享?
陈延立:我们从2000年开始就在风险投资圈了,18年走来,整体来看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还是一直在进步的。以前只有主板,后来又有中小板和创业板,再到最近总书记在上海宣布建立科创板。我们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风险投资本来流动性差,“退出难”一直存在。外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总是不断在变化,投资机构一定程度上也无法左右外部环境。所以比较现实的是做好自己的事。
“募投管退”四个环节,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退出,就是所谓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投和管的环节做扎实了,退出就是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从投资的环节来说,你投资的项目有价值,不管是IPO、并购还是其他方式的退出,退出就相对容易。我们基石资本在投资方面一直非常谨慎,这么多年来,我们累计投资的项目总共120多个。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就假设,其实本没有那么多好企业,投资应该谨慎出手。而且从外部环境来说,虽然已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即将有科创板,但是政策处于不断的变动和波动中。所以只有深入调研,遇到好的项目,我们才会下注,并且下重注。
过去一段时间,流行所谓的追风口,包括共享经济、直播、O2O等等,项目估值奇高。我觉得,对于所谓的风口,不是投资的好机会,而可能是退出的窗口期。投在高点,未来卖给谁了?就像卖房子一样,卖房子就是在涨的时候才卖得掉。所以我认为项目退出要居安思危,长远安排。
要想退出顺畅,除了建立强大的投资能力外,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团队。只有把这个职能日常化、部门化、系统化,培育职能化的退出能力,才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现在是我们创投界的寒冬,展望未来的春天,你心目中的,未来中国创投行业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延立:在我心目中,未来的创投行业春天,希望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投资管理机构能专注做好的自己投资;投资人心态成熟的、具有风险承担能力、来自市场化的投资理财需求;退出方面希望有更多的市场化机会,而不是被行政手段干预;政府不再盯着投资人还不那么鼓的腰包,各种优惠能落到实处,政府也应该回归它的本位。一句话,希望未来的创投行业真正走向市场化运行。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