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在4月28日的基石资本年会上,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提出,中国正在推出的科创板,将是中国不对称竞争战略在金融市场的又一伟大实践,这与2000-2010年中国的产业政策类似,当年在与思科等电信运营商的竞争中,中国政府选择性支持国内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做大做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诞生了华为。
张维认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都有标准答案,从国家之间的竞争来说,美国经济如此强大,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与直接融资体系高度发达有关。举例来说,美国的有效知识产权数量与欧盟相当,但是美国高科技产业销售额是欧盟的四倍。背后的差异在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体系极大的促进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而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与此相反。其背后的纳斯达克居功至伟,中国目前正在推出科创板,时机可谓恰到好处,科创板将是中国下一轮创新经济的发动机。

黄卫伟:《不对称竞争》
所谓不对称竞争,即实力相差悬殊的企业以不对等的或者不同的方式在存在不对称限制和激励因素的市场中的竞争。它要回答的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和紧迫的问题:即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的背景下,以及众多行业市场走向自然寡头垄断的大趋势下,尚处于弱小的和劣势的本土企业要不要成长起来?怎样成长起来?
作为过去18年以来一直活跃在创投第一线的投资家,张维对于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深有感触。从金融市场与创新的关系来看,中国是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占比低,中国直接融资占比约为20%,美国约为70%—80%,中国的直接融资远远低于美国。
而创新又与直接融资高度相关,股权市场是直接融资最重要的一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教授的研究显示,对于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股权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创新,而信贷市场的发展则会抑制创新;对于高科技密集行业的企业,股权市场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而信贷市场则相反。结论是创新专利情况与股权市场发展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信贷市场发展成负相关关系。


中国直接融资占比约为20%,显著低于美国的70%—80%,银行贷款仍为主要融资手段
上交所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目前除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电池等少数领域中美之间发展阶段差距较小,科创板定位支持的多数科技领域都是中国与西方差距巨大的传统科技领域,在这些中西差距巨大的传统硬科技领域,在以往其实都过的很艰难:
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
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模性利润无法在国内上市,导致多数投资机构不愿积极投资;
一旦去境外上市,由于与成熟市场的对手相比规模差距巨大,无法获得境外资本市场的认可,没有估值溢价也没有流动性,几乎无法真正形成融资。
而科创板出来,将:
直接扩展市场中套利机构的投资边界和投资容忍度,大大增强了对原创技术和创新型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功能,对推动原创硬科技在中国的发展有加速作用;
有效引导国内机构尤其人民币资金更加积极投资布局更具市场活力的中小企业;
注册制改革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效率;
要求企业提升自身的原创科技能力。
科创板及注册制的推出,有助于解决国内科技企业发展早期缺乏资金的巨大压力,延长企业生存期。
纳斯达克帮助美国取得美日贸易战的胜利
对比美国来看,纳斯达克创立之初积极支持小企业,纳斯达克与硅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互支持,大大的确立了美国在新时代科技领域的巨大领先优势。
一方面,纳斯达克引导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领域: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基因工程、医药产业、生物工程、计算机、信息通讯等诸多高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技术水平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美国风险投资灵敏的捕捉住了这一机遇,将资本投资于高科技领域。而纳斯达克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制度安排,同时,纳斯达克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美国高新科技产业带动了美国经济进入战后最长的一次持续增长;高新技术推动了产业升级,它不仅本身创造的产值逐年增多,而且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与高技术化,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美国经济支柱。正因为如此,美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信息产业基础之上的,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对美国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新经济结构”形成的根本动力。


微软、苹果、亚马逊等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富可敌国,
市值是以色列GDP的2倍多
其实,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又是另一个佐证。上世纪70、80年代,眼看日本经济将超过美国,美国甩掉日本的追赶神器就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经济转型,而这其中,纳斯达克功又起到了关键作用,纳斯达克引导资金投向科技产业,而日本在金融产业政策方面出现严重失误,广场协议后,房地产泡沫破灭和贸易冲突的双重打击,使日本经济彻底被击倒。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