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创投大佬张维:烧钱模式,烧不出华为、海底捞!飞上天的"猪",还会掉下来的!

2019.08.31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image.png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刘明 房佩燕


很多依赖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因为玩法太新太复杂,经常面临着各种争议。认同者看好其商业模式和想象空间,愿意给出超高估值,反对者认为其不过是概念炒作,泡沫终会破灭,而更多的人则是纷纷高呼看不清。
 
如何判断这类企业的投资价值?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大多数问题的关键:“很多所谓‘互联网+企业’只是披着商业模式创新的外衣,本质上还是传统企业,考验的是传统的运营能力,而这个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单纯依靠烧钱很难烧成功。想象空间毕竟只是想象,能否落地还得看其运营能力的提升能否跟上扩张的脚步。”
 
作为本土创投大咖,张维多次被评为“杰出创业投资家”、“最佳创业投资人”。今年3月份,他更因写了一篇《2019年将是造车新势力的倒闭年》,与各种造车新势力互怼而成“网红”,而蔚来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如今持续处于亏损、裁员等困境中。
 
此次,就烧钱烧得如火如荼的瑞幸咖啡,张维表示,瑞幸咖啡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咖啡/饮料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运营咖啡店的传统能力,期待瑞幸早日证明自己运营能力,届时才能判断它的真正价值。
 
此外,针对股价飞天的猪肉股,向来“不追热点、不赌赛道”的张维也表示了自己对于农业投资的审慎态度。
 
 

640.png

瑞幸咖啡:模式创新只是外衣,成功关键在于传统运营能力 
 
“拿着大资本想砸出一个海底捞,你一定觉得是荒谬的。为什么砸瑞幸就不荒谬呢?”
 
对于很多白领来说,经常会一边享受着瑞幸咖啡优惠券的福利,同时想着“买一杯送一杯”的咖啡是怎么赚钱的,靠烧钱能否烧出自己的客户粘性和商业模式?
 
瑞幸咖啡到底能不能挣钱,一直困扰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有着20年投资经验的资深大咖张维一针见血地点破了事物的本质。
 
“去掉各种概念的包装,瑞幸咖啡本质上就是一个传统的咖啡店,它能否成功取决于传统的运营能力,而这个不是烧钱能烧出来的,需要慢慢积累。”张维表示,“只有瑞幸在之后成功证明自己运营实体店铺能力,才能最终兑现其估值。”
 
具体来说,瑞幸咖啡本质不是一个新概念的产品,就是一个传统的咖啡店,所检验的技能就是开咖啡店的技能,比如门店管理、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与品控、成本控制、公司文化、员工培训等,商业模式最后检验的还是传统的运营能力。毕竟补贴不能永远持续,最后还是得看咖啡店的盈利能力。
 
在张维看来,靠钱烧的商业模式,不容易烧成功,因为它最终还得依靠传统技能,这也是张维不看好造车新势力的原因:“造新能源车,考验最多的还是传统的造车能力。”
 
张维表示,这个道理以海底捞为例就很清晰:海底捞是中国最大的中餐企业,去年销售收入接近170亿元,今年有人预计能超过200亿元,但如果有人想靠烧钱复制一个新概念的海底捞,大家都会觉得荒谬。
 
“我们搞10亿资金,从海底捞挖一批人,再来点互联网基因,我们复制个海底捞,你觉得靠谱吗?你肯定觉得不靠谱。因为商业模式并不能简单地复制,背后检验的这种运营能力是非常长的时间积累出来的。”他解释道。
 
海底捞1994年成立,从第1家火锅店开到第100家,花了整整20年;从第101家到593家,只花了5年。星巴克也是这样,1971年就成立了,干了16年才开了17家门店,到1992年上市时,也只有165家门店;而如今在全球已经有超过3万家门店了。“厚积才能薄发”,张维总结道,“从二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它们在早期都有相当长时间的积累阶段,至少也有10多年。”
 
同理,其实复制喜茶也不容易。张维表示,有的人认为喜茶这类网红企业只是依赖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比较好模仿,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喜茶也是花了很多年时间,一个一个城市,一家一家店铺这样慢慢开过来的,是经过检验的。
 
但为啥拿几十个亿去复制星巴克,有人愿意给出很高估值?张维认为,这主要是他们更看重概念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咖啡更时尚,它有很多的概念、卖点:比如咖啡豆更优质、店面更小、别人不做外卖它做、中国咖啡消费还有很大的潜力等;再一个,短时间做成大规模,可以取得规模经济优势。但开个餐馆能取得规模经济优势吗?其实很难。海底捞和星巴克都是在创立20年后,门店数量才突破100家,因为运营能力的积累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不能靠钱烧出个传统行业。
 
瑞幸咖啡今年5月17日在美股上市,8月14日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瑞幸咖啡首份成绩单摆在投资者面前:二季度营收9.09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215亿元增长648.2%,净亏损6.81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3.33亿元)扩大105%。
 
看好瑞幸商业模式的人,在其营收7倍的增长中看到了发展,不理解的则盯着亏损扩大。而瑞幸的上市3个多月,股价从破发到创新高再回落,目前依旧处于资本博弈阶段。
 
相比之下,张维更倾向于硬科技企业,因为硬科技是实打实的,主要来自顶级科学家的积累,是极难复制的。“硬科技企业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和培育”,在这一点上,张维对华为一直推崇备至,“华为1987年成立,那个时候腾讯和阿里并不存在。硬科技领域的发展,需要非常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它比借助商业模式和互联网优势取得成功要难得多。”
 
 

640.png

涨上天的猪肉股:农业是很难赚钱的行业 
 
“倘若不关心估值、对周期缺乏警惕,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套牢!
 
今年以来,A股农业股普遍表现强劲,在非洲猪瘟、中美贸易战等概念驱动下,今年以来,申万农林牧渔指数大涨超50%,位居28个行业第二。其中,正邦科技、新五丰、民和股份等5个股票大涨超200%,股价翻倍的个股更是达13只。
 
然而,张维却表示,这种疯狂本质是炒作农产品价格预期带来的非理性繁荣。在他看来,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难做又不赚钱的行业,整体收益率低,估值水平高,而且业绩波动极大,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还容易被质疑,因为造假成本低,而且容易实现。
 
“举个例子,伊利蒙牛不养牛、双汇不养猪,为什么?太难养了。集中的养殖容易带来瘟疫,还会有环保压力;同时农业控制了成本就控制不了品质,比如需要有蛋白质含量,就有三聚氰胺,需要瘦肉比例,就有瘦肉精,此外农业股造假频频。所以上述企业都提出一个方法来控制成本:公司+融资,因为农业需要有效利用农户分散的土地和责任。”
 
而国内能成功、有效地利用农户分散的土地和责任的企业,张维认为温氏股份是第一家。但他表示温氏股份经过长期的信誉构建、有深刻管理内涵,已在规模化管理上成为标杆的龙头公司,但温氏股份的管理方法其他企业难以复制。
 
张维以亲身实践证明了农业的艰难。张维表示,从事创投行业20年,基石资本在投资过饲料企业山东六和后,曾设立农业组,但看了上百个项目后,没有再投过1个农业项目,因为太难赚钱了。
 
就目前市场形势来看,张维认为,在短期内,农业股可能仍有机会继续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但如果拉长周期来看,农业还是牛短熊长,大概有五分之四的时间在下跌,上涨的时间只有五分之一,波峰的收益情况并不能够完全填补波谷期间的颓势。
 
参考海外农业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估值,现在A股农业股的估值已经明显偏离,透支了市场的绝大部分预期,而一旦预期开始向下,股价的深度回调将不可避免。所以无论是从周期波动的角度、业绩支撑的角度,抑或是爆雷事件频发的角度,农业股在现阶段都不应是资本继续追逐的标的。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