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8 浏览次数:
2007年,图灵奖得主Jim Gray在其最后一次演讲中提出,科学研究的范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从第一范式实验科学、第二范式理论推演,到第三范式计算机仿真,再到当前的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
他认为,第四范式是前三个范式的统一体——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将能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和分析,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规律。

来源:Jim Gray,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
受此启发,2014年9月,迁移学习领军人物、ACM世界冠军、百度首席研发架构师戴文渊成立了自己的AI公司,并将之命名为“第四范式”。
经过9年发展,第四范式已成为企业级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先驱者与领导者。
2023年9月28日,第四范式在港交所上市,截至上午收盘,涨幅5.22%,市值达逾270亿港元。
图: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左)与第四范式董事会主席戴文渊于上市仪式现场。
第四范式专注于提供以平台为中心的人工智能软件,使企业能够开发其自有的决策类人工智能应用。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可按照应用范畴分为四大领域:决策类人工智能、视觉人工智能、语音及语义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机器人。
其中,决策类人工智能识别数据中的隐藏规律,指导基于数据洞察的决策过程,并解决与核心业务运营密切相关的问题。
据灼识咨询报告,以2022年收入计,第四范式是中国最大的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提供商,2022年的市场份额为22.6%。
2020年至2022年,第四范式的营业收入从9.42亿元增长至30.8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0.88%。
第四范式的解决方案现已广泛应用于金融、零售、制造、能源与电力、电信及医疗保健等领域。例如,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成功帮助银行提高反欺诈识别准确率,帮助零售商预测销量制定精准营销策略,帮助制造商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及帮助能源公司进行设备异常检测和故障预警。
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第四范式分别拥有47名、75名及104名标杆用户,即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及公众上市公司。
据灼识咨询报告,在上述四类人工智能应用中,决策类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类别。2022年,中国决策类人工智能市场的支出规模为532亿元,预计2027 年将增长至210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1.7%。
同时,第四范式坚持“以平台为中心”的定位,即除了为终端用户提供人工智能应用及底层计算基础设施外,还提供人工智能开发平台,为终端用户提供统一的开发标准、高兼容性并能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扩展应用。其即插即用特性及可用于进一步开发和运营特定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基础设施,让决策类人工智能平台能有更高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兼容性,亦能更易于管理。
相较于非以平台为中心的产品,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在开发和部署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上拥有更大的潜力,即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在其他应用场景下的扩展性以及该等人工智能应用的兼容性。
在决策类人工智能市场中,中国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细分市场正不断扩大。于2022年,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在人工智能支出方面达到人民币128亿元,并估计将以4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于2027年增长至人民币749亿元,超越决策类人工智能行业的整体增速。
2022年底,ChatGPT的出现引爆了生成式AI,第四范式亦积极进军生成式AI市场,寻找新的增长。
2023年2月,第四范式正式发布了「式说」大模型。
4月,第四范式首次向公众展示「式说3.0」,并首次提出AIGS战略(AI-Generated Software):以生成式AI重构企业软件。
式说将定位为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新型开发平台,提升企业软件的体验和开发效率,实现「AIGS」。
第四范式现场拔网线(切断公网、访问内网集群),展示了式说大模型的多轮对话、迅速画图、理解总结等能力,以及写代码的能力。
图:发布会现场,式说展示“文生图”的能力,先后生成“狮子头”和“红烧狮子头”。
来源:量子位
图:式说现场通过推理能力,完成了集装箱装箱操作。式说首先列举了装箱的思路,任意修改堆叠物体的长宽高,很快就能自动计算出堆叠的最优结果,还会额外展示出一段推理过程。
自发布以来,式说已先后与金融、零售、制造、医疗、物流、教育、房产经纪等行业的近百家企业及伙伴开展大模型领域的应用合作。
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表示:基石资本长期以来高度看好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社会的推动作用。自深度学习技术取得突破之后,从2015年开始,基石资本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积极、全面布局,投资了多家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其中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多家公司已成功上市。随着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基石资本将持续对行业进行深耕。
第四范式是基石资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布局,公司从深度学习到今天的大模型技术,持续坚持创新和投入,实现了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商业化的快速增长,我们期待公司在戴总和团队的引领下继续进步。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