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2 浏览次数:

“启新程·应变局·稳中行·创新机”,2022年6月16日至17日,由深圳市私募基金商会、私募排排网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
会议上,基石资本合伙人陈延立受邀就“动荡变革与科技新周期:私募股权行业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发表观点。陈延立对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股权投资与企业经营提出了自己建议。本文整理自其发言。
现在大环境不太好,大家应该怎么做?关于大环境的困难,讨论比较多。我的看法是,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挑战和困难。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股权投资机构,基石资本经历了很多轮经济周期、科技周期,也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市场的回归。所以我们对于行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也是见怪不怪。低迷过后是机遇,这是支撑我们长期信心的来源。做投资的人内心本质上是乐观的,不乐观不会坐在这个地方。特别是在现在复杂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聚在一起,讨论投资的话题,说明大家内心有非常强烈的乐观和进取。所以无论如何,讨论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如何进取,因为投资本身就意味着进取。
怎么进取?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微观的事情。我们董事长张维有一个观点是“投资和宏观经济无关”,任何论断性的语言可能都会引起歧义,我们想说的其实是改变不了宏观也预测不了宏观,只能适应宏观,做好自己的事情;另外一层意思,很多决策的成败更取决于微观、具体层面的评估和取舍。
宏观的变化肯定是有影响的,不可能看不到。纳斯达克指数从1万6跌到1万,科创板从1700多跌到800多,这两天回到1000点。科创板很多项目上市之初动辄上千亿,现在不到百亿,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有的细分领域预期发生根本改变,逻辑发生大的改变。有的泡沫破了,就再也回不来,对于一些领域就不要幻想市场会回来。特别是靠烧钱、泡沫和预期支撑的领域。
现在大家比较怕,市场也冷静很多,恰恰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时候。回头看科创板,1700点肯定是危险的时候,现在1000点谈危险只是恐惧情绪的延续,这种情绪没有任何意义。同理,上证指数3000点的时候谈危险也没有意义。大家熟知的一个投资法则是逆向投资。所有人在讨论战争、周期、政策风险的时候,这个世界仍然在继续运转。
现在是回归投资本源的机会。投资本源是什么?找到有竞争力、有创新性、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长期来看一定会在市场上有比较好的表现,但短期也仍会有波动。股权投资机构,还是要坚持长期思维,短期的东西不要太看重。核心还是要看:投资的标的过上五年是不是还在?行业地位是不是靠前?行业整体发展是不是良性?而不是追逐风口,追逐泡沫,玩击鼓传花。
行业布局方向决定不了投资的成败。这方面大部分时间,大家观点都差不多。比如新能源,前景肯定很广阔,大家都在关注、都在讨论。但是一个具体项目放到你面前的时候,100亿估值搞不搞,明天给你打个九折搞不搞?往往这个时候各家机构面临同一个项目做出的决策都不一样,也许你的决策是对的,也许是错的。即使在同样大的思路和方向下,在具体决策时也是会非常差异化,机构之间的业绩差异也来源于此。
投资最大的风险是亏钱。为什么亏钱?最多的原因是买得贵。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赌对了方向,买对了标的,但买贵了,没挣到钱。更不用说一些建立在泡沫和击鼓传花逻辑上的投资了。现在正好可以把市场泡沫——无论是一级市场泡沫还是二级市场泡沫——给挤一挤,让大家可以逢低买入。始终记得要警惕泡沫、在意估值。热的时候保持一点清醒,相反市场低迷的时候保留一点信心。
市场好的时候,心态容易投机、浮躁,追逐热点,推高估值,后果显而易见。目前如果看到好的企业,估值合理,反而是逆市布局的时候。当然挑战和煎熬肯定有的。冷暖自知,大家做好自己的项目,做好每一个决策才是王道。

宏观环境不好,创业者面对的挑战无疑要大大高于投资人,投资人可以不投也可以慢点投,有点弹性。但是对创业者来说,只能把企业做下去,别无选择。
前几年市场比较高涨的时候,有的创始人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资本市场特别热衷,核心工作就是千方百计推高估值。个别创始人甚至就是投行出身,当然和投资人的沟通会更顺畅一些,知道你关注什么,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容易浮躁和短视。投资人如果有一些急功近利,还好理解,因为投了钱要收回来,但是做企业的人非常忌讳浮躁、投机。大环境不好,是要降降温,回归做企业的本质,把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内部管理打磨好。做企业必然是厚积薄发,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另外,大环境不好相当于是压力测试,有可能是极限施压,如果现金流断掉了,企业会很惨,投资人也会跟着很惨。因此企业还是要做好财务规划,特别是依赖资本市场融资输血、烧钱的企业。最近跟一个港股18A上市的创新药企业交流,他们是很好的企业,研发管线很多。创始人认识到,每年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当下还是要把管线按轻重缓急进行梳理,根据现金流状况做更精细的打算,先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经营。企业家要精打细算,不能拿了投资人的钱就去烧。一些商业模式是以烧钱为核心的,现在投资人也不捧场了,本来要飞的,燃料不够,结果飞了一半直接就掉下来了,企业和投资人都倒霉。
企业家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找到下一个落脚点,不要总想着一飞冲天,这样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